青岛心理咨询的心理医师介绍,在教育和纠正孩子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时,要注意不要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要求孩子,同时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
前一段时间《爸爸去哪儿》中的多多指责贝儿“偷钱”的事情,在广大网友的互相指责中,不断的发酵,是一个挺热的话题,其实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家庭中的孩子也会出现各种的“偷钱”行为。那么孩子“偷钱”该怎么教育?就请青岛心理咨询的医师详细的介绍一下。
青岛心理咨询的心理医师介绍,孩子“偷钱”该怎么教育:
孩子教育一、偷拿家里的钱是每个孩子都会犯的错。其实,孩子刚开始偷拿父母的钱,内心会承受很大的道德冲突,若不是因为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欲望很强,一般也不会轻易涉险。作为父母,首先要减低这件事的重要性,不要说那些“小偷针,大偷金”之类无限上纲的话,不要动不动就用“良心”、“道德”来谴责孩子,更不要提“偷”这个字。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心理都很脆弱,会以为自己不是好人,形成创伤体验。
孩子教育
孩子教育二、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一般没有管理金钱的能力,每周给他一定的零花钱就可以了。如果他需要什么东西,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让他说出愿望,并共同来讨论哪些愿望是可以马上实现的,哪些愿望需要等一等。或者,哪些需要父母可以无条件满足,哪些需要父母要跟他谈条件。比如,孩子说他喜欢某个游戏软件,朋友都有,他也想拥有,这得需要几十元钱,父母可能会因为游戏影响学习而简单地对孩子说“NO!”,这样做会使孩子通过正常途径满足自己的努力落空,甚至心理受挫,这样他就很容易铤而走险偷拿钱。
孩子教育三、要避免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责打孩子。如果家长一开始摆出严厉的态度,孩子见势不妙,为本能地保护自己“不挨揍”、“不挨骂”,逼急了只能说谎。另外,从方法上看,这位父亲随意放置钱也会让孩子时时刻刻面临内心的冲动。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理财榜样。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对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较详细的记录,让孩子知道父母很重视对钱的管理,偷拿的话就会冒很大的风险。同时,也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良好的理财习惯。
青岛心理咨询的心理医师介绍,在教育和纠正孩子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时,要注意不要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要求孩子,同时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如果您还有什么关于教育心理的疑惑,都可以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针对孩子的教育,要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转换个人教育方式!
上一篇:90后显著的性心理特点有什么 下一篇:自我要怎么调节心理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