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还建议,将“中医生活化”列为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内容,设立重大研究专项,挖掘整理“中医生活化”的内涵;制定“中医生活化”和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建设高标准“中医生活化”传播平台,培养“中医生活化”传播队伍;推进中医药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带着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来到了人民大会堂。
过去几年,张其成经常到学校调研,他发现,18岁以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持续上升。他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情。”张其成说,“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多发是受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与唯分数论也较为严重,尤其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为此,张其成建议,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张其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邃博大的人格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形成健全人格的“营养品”,也是疗愈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中华传统文化人格教育的作用不同于药物治疗,它并不直接针对心理问题本身,而是生命的整体提升和超越,认知提升了,思想转变了,心胸就开阔了。
如何切实有效地让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张其成认为,首先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课程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建立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撑的健全人格模式。
其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将学生人格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张其成认为,可依托中医、京剧、书法、国画等课程,将人格教育融入其中,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人格教育“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张其成认为,要加强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根据人格教育设计实践作业,重点考核学生学习经典之后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情况。同时,建立家庭-学校-网络-社会支持平台,由学校主导,全社会形成共识。
这并不是张其成首次关注青少年问题。在去年的两会上,张其成建议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体检,对家长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教育,并建议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纳入医保,以减轻就医负担。“我看到一些地方已经实现了心理治疗入医保, 这也是对建议的一种回复。”张其成说。
今年一同被带到两会上的,还有张其成围绕中医药发展提出的建议。他建议让中医药博物馆“活起来”,以及推进“中医生活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
张其成说,近年来,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但目前中医药博物馆面临体系建设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与老字号非遗的联动机制缺乏、民办博物馆运营困难以及资金来源不足、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等问题。他建议,推动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立项,实现“一馆两址”布局;建立“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建立中医药博物馆与“非遗”的联动机制;建立民办中医药博物馆的托管机制。
张其成还建议,将“中医生活化”列为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内容,设立重大研究专项,挖掘整理“中医生活化”的内涵;制定“中医生活化”和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建设高标准“中医生活化”传播平台,培养“中医生活化”传播队伍;推进中医药老字号融入大众生活,推进并规范“中医生活化”相关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红兴隆人民法院开展“心有繁花 一路芳华”心理健康专题辅导讲座 下一篇:关爱孩子心理健康,为幸福人生护航成长!